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3-10-08
雷竞技APP雷竞技APP海阔天空、光辉岁月、乘风破浪......30年,时光无心,留不住人们奔波的身影。自1993年开始,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发展伴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而逐渐拉开大幕国际学校。在过去30年里,创校、崛起、竞争、变革、融合、转型、洗牌......国际化学校们上演着跌宕起伏的教育传奇。谁在悄然开创历史?谁在大胆引领潮流?谁在书写崭新篇章......一起穿越时空,回溯中国国际学校30年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1993年2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各界代表委员们就餐不再需要交纳“粮票”了。此时,距离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过去了一个月。1993年4月,国务院正式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凭票生活”的计划经济时代彻底终结。到1993年年底,乡镇企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2,就业职工1.02亿人,首次超过国营企业职工数。民营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改革开放的火焰在神州大地上熊熊燃起,教育改革紧跟其上。199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民办学校的火苗点燃了。
1993年也同样成为国际化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的日益强大,促使一批海外留学人士回国就业,他们希望子女能接受国际化教育,一些外语特色的学校顺势而生。
1993年6月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教卫办批准,上海中学国际部正式成立。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小学、上海世外小学、北京市私立汇佳小学、上海耀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等国际化特色的学校均建立于1993年。
这些学校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国际学校的拓荒者、领航者,他们的创办者也是国际化学校领域重要的奠基人。
成立于1993年的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的一所由归国留学生群体创办的全日制寄宿国际学校,创始人之一熊嘉女士率先提出了办学的想法,随后得到华美学校创办人张克强博士的全力支持。张克强博士全额出资办学资金,改建、装修、购置教育教学设备并配置学生宿舍等,并亲自递交了申请办学的报告。1993 年,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发布天府教字第 1 号办学批文,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同年9月,被戏称为“黄埔一期”的89 名学生开启了华美的学习历程。而后,学校声誉鹊起,春季招生量成倍增长。建房子、建模式、建队伍、创课程、创服务、创品牌,当时的华美学校面临着筹措资金、招聘骨干、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等多任务的挑战。学校牢牢抓住教育教学质量,抓住英语和国际化特色,以及学生服务这一中心工作,采取“滚雪球”的策略,从小学起步,稳步推进办学类别和层次的扩展。
华美学校还实现了一项创举——在全国率先采用“教育储备金”模式经营。开学即募集资金 1.5 亿元,1994 年达到 3.7 亿元。民办教育发展最大瓶颈——资金, 就此被打开。所谓“教育储备金”,是指民办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收取的一笔大额资金。学生入学时一次交上十几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储备金,在校就读期间就不需再交任何费用,同时,校方承诺在学生毕业或转退学时原数退还这笔钱。校方则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经营,以支付学生的费用。在 1994 至 1997 年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广东省有 40 多所民办学校以相同的模式开办起来,共收取了大约 100 亿教育储备金。收取教育储备金,对于当时广东民办学校的发展,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而和广东毗邻相望的香港,教育改革和创新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中。早在1932年,爱国人士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创办首间耀中学校暨幼儿园,后其女儿陈保琼博士继承母业,牵头革新香港幼儿教育,推广“游戏中学习”的崭新教育理念,并创立了耀中国际学校(小学)。1993年,耀中来到中国内地——耀中上海国际学校成立,是上海首间获内地政府批准的独立国际学校。自建校以来,耀中喊出了“与科技结盟,与文艺结盟,与仁爱结盟”的口号,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基于耀中多年在香港及内地推行优质国际教育的经验,陈保琼博士及叶国华教授在1998年创办了以招收内地学生为主、兼收外籍学生的耀华教育系列。之后,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在全国多地铺开。
在上海本土,潜心教育事业多年的老校长王小平同志担下重任,成为世外小学的创办人,带领世外,吹响“带领孩子走向世界”的号角。1993年,已到退休年龄的王小平也想“退役”,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徐汇区教育局领导找到她,要办一所民办公助的学校。当时办学困难重重,场地在郊外、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倘若办不好,可能还会使她名誉受损。但最终她还是接受了挑战。因为她相信:人是要有梦想的,有梦才有未来。
王小平回忆,“我做了一辈子的‘教育梦’,直到1993年57岁时,遇到教育改革的大好时光,创办了世界外国语小学,我的‘教育梦’才真正启程。世外小学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改革创新要有梦。我和世外老师们创办的世外小学充满梦想:学校采用的体制是上海首创的——民办公助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前沿开放的——培养21世纪国际型人才;学校的管理模式是现代时髦的——直面教师的扁平化管理;外语课程的教材是引进创新的英语教材......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改革创新,成就了我和老师们的‘教育梦’,铸就了不同凡响的品牌‘世外’。”
这些国际教育界的“老兵”们带着对教育的美好期许,用勤劳和智慧,为后来者们趟出了一条大路、新路!
进入21世纪,大批国际化学校蜂拥建校,百花齐放。上海包玉刚学校、深国交、领科、光华剑桥等如今享有盛名的国际学校正是在这个阶段崛起的。此时,也是公立国际部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时期。
200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意,人大附中国际部成立。随着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发布,公立国际部发展进入“黄金十年”,半数公立国际部均在这十年间开办。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北京四中国际部先后在2012年左右成立。在21世纪最初10年间,公立国际部蓬勃发展,在国际化特色学校中占比一度近半。到2021年,公立国际部仍占比30.9%。
在国内教育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之时,“德威雷竞技APP、惠灵顿、诺德安达”等英美知名教育品牌也瞄准了中国这片“新大陆”,正式进军中国。教育集团开始涉足集团化办学,比如苏州光华教育集团、领科教育、协和教育集团,触角开始四通八达。
据曾供职于《新京报》等知名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崔冠怡回忆,那些年,北京国际学校们的“广告大战”异常激烈,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时期国际学校的迅猛发展之势——从2005年开始,北京各大国际学校“广告大战”的硝烟在京城各大主流媒体拉开帷幕。尤其当时《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读者群体以中产,高知为主。每天,各大国际学校的招生广告在这些媒体上占据重大篇幅。甚至那几年出现了“四个行业广告大战”并立的局面,即房地产售楼大战,汽车促销大战,家装大战、国际学校招生大战。整版的招生广告、学校形象宣传广告、校长专访等,单期广告费动辄百万。也正是在那个时代,铺天盖地的传播影响力,国际学校为精英,中产,高知家庭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高收入的非京籍家庭,终于看到了随迁子女继续在北京上学的一线希望。
“这些学校确实挽救了大批高收入非京籍家庭子女的升学困境。在新的教育形态出现前,非京籍富裕家庭面临着有钱却无学可上的难题。”崔冠怡回忆,个性化、国际化,也更符合这些群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国际学校在当时作为强大的教育新势力,其影响力从媒体广告迅速传导到社会各界,对人们认知的改变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那时开始,大批精英、中产、高知家庭的孩子从公立学校退学奔向国际化学校,同时海量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离开了公立教育体系,加入一支支前沿队伍中。在当时,国际化教育成了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学校,办学特征明显——实现全人教育和升学结果双管齐下。
比如,2003年,乘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国际交流书院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该校已经成为“牛剑” “藤校”等海外申请榜单上的“常客”。类似的,上海领科教育是全国最早引进A-Level课程的教育机构,因为优异的升学成绩成了家长心中的“口碑校”。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领科教育上海校区、领科教育北京校区、领科教育苏州校区、华南师大剑桥中心等如今赫赫有名的学校都与一个名字有关——梁洵安。2003年,为了解决低龄出国问题,任职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的梁洵安,与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合作,在全国率先引进IGCSE和A-Level课程,创办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04年,梁洵安创业办校,先后与华南师大、上海师大、北京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办国际课程中心,其后又以领科教育的品牌陆续创立了8所学校。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给予梁洵安及领科教育颁发“杰出贡献奖”,这也是中国目前获此荣誉的仅有的个人和学校。
2007年,上海国际教育的标杆旗帜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成立,这一所开创性的国际化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了上海国际教育的发展。作为由包氏家族创办的民办双语学校,其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今日兴教,为明日世界”的办学宗主。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做出了前沿性的探索与实践。把包玉刚学校带上辉煌之路的吴子健校长曾动情地分享:“教育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当每天从东方跃升时给我们带来的是千千万万的朝霞,带来新的惊喜、新的希望、新的成功。”
最近十年,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浪潮依旧奔腾不息,尤其在2015年左右,各地“新秀”崛起,为国际学校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生机。
2015年,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下称“常熟UWC”)创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所、全世界第15所UWC。正如其名,UWC是一所世界型的学校,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承担责任,追求理想,并培养学生解决纠纷和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UWC的创始人王嘉鹏的“传奇创业史”在业内有不少人耳熟能详。1993年,年仅12岁的王嘉鹏乘坐飞机时遭遇空难,113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只有40人生还,他是幸存者之一,但是不幸腰椎爆裂骨折并伴双下肢截瘫。偶然机会,他得知挪威UWC正在招收中国学生,通过筛选,他被成功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在毕业典礼上,拄着双拐、拖着行李箱的王嘉鹏对时任校长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在挪威UWC读书的中国内地学生,我想在中国创立一个UWC,可不可以得到你的支持?”这个梦想从确立到最终落地,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2015年9月30日,常熟UWC成为全球第15个校区,并迎来了首届来自54个国家的学生。一年后,就有99个国家的学生来到这里读书。
类似的,北京鼎石在2014年横空出世。一亮相就喊出了“如果注定与众不同,为何选择随波逐流”的招生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鼎石的自我定位。“融汇中西”成了鼎石显著的教育特征——融合三大教育传统的智慧与精粹:中国教育传统、美国寄宿学校教育传统和国际教育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鼎石的价值观。沉浸式的中英双语课程,塑造学生品德和社区归属感于寄宿生活之内外,在世界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是鼎石的培养目标。
鼎石创校校长McKenzie(闵茂康)求学、执教的足迹遍布南非、英国、美国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创办一所“世界学校”。这是他坚持了20多年的梦想,最后,这个梦想在中国实现。在被委以重任时,他曾说,“这无疑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好的选择之一。这是一个起步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如今,鼎石学校已经成为北京优质国际学校的代表。
这个时间段,英式美式品牌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地云集。2013-2018年间,美国托马斯、道尔顿、贝赛思等知名品牌逐步进入中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2019-2021年,美式英式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增美式学校8所。截至目前,贝赛思在中国已成立6所学校。
英式品牌中,“哈罗”最早进入中国,并在内地多个城市开枝散叶。2019年,英式品牌开始密集进军中国。比如布莱顿公学、克雷格公学、斐特思公学、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等品牌纷纷携手中国合作伙伴落地中国。
还有一些发展成熟的外籍学校开始拓展民办双语学校子品牌。比如,2017年和2018年,惠灵顿学校旗下品牌杭州萧山区及上海浦东惠立学校相继建立。同时一些小而美的“创新学校”品牌也在这个阶段创立。比如达罗捷派高中、探月学院等。他们是国际教育领域里的“后浪”,积极实践PBL等创新教育理念,让国际化学校生态变得更加丰富。
然而,在民办教育高歌猛进近30年后,近几年新政密集出台,民办教育发展步入历史拐点国际学校,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也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后,公立国际部进入转型调整期。随着疫情、中美关系变化、全球经济低迷,美式品牌、英式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从蜜月期逐渐走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落锤后,不少计划开设的学校,最终“胎死腹中”;关停潮、更名潮、裁员潮汹涌来袭......
未来,潮水将往何处去?谁还在桥头伫立?我们终将迎来新的历史起点!国际化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向前,在历史的铺陈中,国际化学校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这是一段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时代,也是国际化学校遍地开花的时代。这终将成为历史,也被载入历史。